河北植棉史

发布时间:2020-10-21 16:15:43 来源:

年度 2018年以前
成果类型 科普图书

编 者: 崔瑞敏,刘素恩,崔淑芳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15

ISBN: 9787537574891

d0ee57069bb114359ade63dedddd3c23


《河北植棉史》简介

  河北是我国植棉大省,常年植棉面积60万公顷左右,约占全国棉田总面积的12%,棉花总产量占10%左右,在我国棉花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北省植棉历史悠久,明代中叶已具相当规模,入清以后成为全国重要的棉产区之一。乾隆三十年,直隶总督方观承编制的棉花图生动地记述了全省植棉业大发展的情景。解放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棉花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品种、新技术推陈出新,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大、中型棉业、种业发展迅速,为河北棉花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追溯河北省棉花发展的历史,搜集、查阅、整理、归纳河北省植棉历史上相关资料,包括棉花起源与传播,河北省棉花品种的更替、栽培技术的演变、植保技术的进步、棉区的变迁,产业的兴衰、各级农业部门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等。近年来,河北省棉花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新品种、新技术推陈出新,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追溯河北省植棉发展的历史,整理、编写河北植棉史,汲取经验,发现问题、更深层次的认识历史,对提升河北省棉花产业的竞争力、巩固河北棉业在国内的优势地位有重要意义。

  《河北植棉史》,全书共68万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书号ISBN978-7-5375-7489-1。

  全书共分为十一章:中国早期植棉史略;河北早期植棉;棉花育种史;棉花栽培史;棉花植保史;棉花生产;良种繁育;品种管理;植棉机械;科研机构;发展与展望。

  编写中通过资料查阅和整理,汇总出五个附表列于书后,供广大棉花工作者参考:

  附表1 1975-2014年河北省审(认)定品种一览表;

  附表2 1949-2013年河北省主栽品种及面积统计表;

  附表3 1914-1948年河北省棉田面积、产量表;

  附表4 1949-2013年河北省棉田面积、产量表;

  附表5 1978-2014年河北省棉花相关主要成果表。

 

 

第一章  中国早期植棉史略

  首先介绍了棉花名称的演变: 先秦时期称“织贝”、“吉贝”;两汉时期称“白叠”、“帛叠”;三国、两晋时期称“古贝木”、“白梧桐”、“木緜”等;南北朝时期称“娑罗木”、“古绿藤”、“古贝”、“白叠”等;隋、唐、五代时期则称“古贝”、“橦”、“白叠”等;宋、辽、金、元时期名称更多:“古贝”、“古贝木”、“白叠”、“木棉”、“木绵”、“吉贝”、“娑罗木”等;明朝时期称“木绵花”、“绵花”、“娑罗绵”、“棉”等;清朝时期则称“绵花”、“吉贝花”、“棉花”等。上述名称,多从古代梵语、阿拉伯语、马来语、古突厥语等音译而来。

  “棉”字也有变化,开始多用“緜”字,以后出现“绵”字,由于棉絮洁白,酷似丝绵,遂称棉花为“木绵”。大约在我国南宋时期,出现了木字旁的“棉”字,木字旁以表明为植物所长之绵,而非蚕产丝绵。“棉”字比“木绵”更为简单准确,很快被接受。此后,我国历史上就广泛用“棉”字。但直到本世纪初,一些文献上仍将“緜、绵、棉”三字通用,原因在于古代文献记载中棉花与丝绵混淆。如《疑耀》中有“木棉……集音、绵作棉”。《正字通》中有“棉,弥正切,音眠”。《棉花图》中有:“棉古作緜,凡纯密者之通称,今隶从木,以别与丝”。如清人姚轧在其《援鹑堂笔记》所述:“布也、绵也、絮也,三者古今名实异同分合,最为难晓”。

  然后是棉花的起源: 亚洲西南部是棉花起源地之一。印度植棉的历史可能是最久远的。在印度及巴基斯坦古墓中出土的距今5000多年的棉织品,是迄今人类利用棉花最早的实物证据。3500年前的印度《佛陀经典圣诗》中提到“织布机上的线”,是最早的文字记载。在距今2800多年的印度佛经中,棉花已经是常见之物。

  大约在公元前5000~4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种植棉花,即亚洲棉。公元前1000~500年,亚洲棉从印度向东西扩展,向东传播至缅甸、越南、玛米亚等国,向西扩展至非洲和地中海各地。公元一世纪,阿拉伯商人将精美的细棉布带到了意大利和西班牙。公元9世纪,摩尔人将棉花种植方法传到了西班牙。15世纪,棉花传入英国及其在北美的殖民地。

  美洲是棉花的另一个起源地。20世纪50年代人们在发掘南美洲秘鲁北部的华卡普里泰时,发现有公元前2400年的鱼网和公元前1700年的灯芯以及公元前1600年的其它棉织品。近年来,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玛雅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古代织法十分特殊的精致棉织品碎片。考古学家认为,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种棉花的历史至少也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甚至更为久远的年代。

  直到十五世纪哥仑布发现新大陆后,才揭示了美洲印第安人种棉花的悠久历史。1492年他们到达巴哈马岛,当地人“把棉线团赠送给我们做礼品”。在古巴靠岸时,哥仑布看到了当地人用棉花织成的色彩艳丽的棉织品和棉绒吊床。后来发现在墨西哥、秘鲁、哥仑比亚等地,人们穿的都是棉织品。棉布染成各种颜色,织出漂亮的花纹和图案,做成各种式样的衣服。此外,还用棉花做成褥子、软床、绳索和吊网,赶成毡子和其它物品。16世纪,西班牙人进入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岛,发现当地棉业已很发达,岛民将彩色棉纺成土布,做成服装。中世纪之前,欧洲北部居民一直习惯从羊身上获取羊毛,当听说棉花是种植出来的,还以为棉花来自一种特别的羊,这种羊是从树上长出来的,所以德语里面的棉花一词直译是“树羊毛”。

  之后是棉花的四个栽培种及其进入我国的通道,有关中国植棉开始时间的不同观点。

  在第五节,介绍了中国早期的棉花栽培技术。最早记载植棉技术的史籍是韩鄂的《四时纂要》,约成书于唐末或五代初,原书在中国早已失传。1960年,日本山本书店老板山本敬太郎发现了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宋代杭州民间刻本的朝鲜翻刻本。1961年,山本书店影印出版。中国根据影印本,由缪启愉加以校释,于1981年出版。《四时纂要》保存了不少现已散失的珍贵资料,填补了我国自《齐民要术》至《陈旉农书》之间相隔六个世纪农业生产技术的空白,是研究唐代和五代农业技术史及社会经济史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特别是“种木棉法”把我国中原一带的棉花生产向前推进了几百年。

  第六节至第八节,详细介绍了陆地棉的引进和早期我国的选种留种和棉花生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