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科技扶贫科普专题片创作之下集

发布时间:2021-12-22 10:10:55 来源: 河北广电网络集团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王朝阳

年度 2020年
成果类型 影视作品

主编:张海燕

项目文字介绍:

此作品为2020年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科学普及专项《用科技造福百姓——李保国太行山科技扶贫之路》科技扶贫科普专题片创作项目(项目编号20556801K)的结项作品。

(一)题目:《用科技造福百姓——李保国太行山科技扶贫之路》

(二)类型:科技扶贫科普专题片

(三)形式:实景拍摄+场景再现+采访

(四)长度:上下集合计41分钟58秒

(五)语言与字幕:中文

(六)内容概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批示发表五周年。

在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科学技术厅、中国广电河北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指导下,河北广电网络集团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特创作摄制科普纪录片《用科技造福百姓——李保国太行山科技扶贫之路》。摄制组先后深入李保国同志生前服务过的前南峪、岗底村、绿岭核桃小镇等地取景,采访了李保国同志的爱人郭素萍教授、受助农户代表以及“李保国科技兴农服务队”成员等,摄制完成总长约40分钟的科普纪录片。纪录片旨在向李保国同志学习、致敬,坚守初心,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实际行动来铭记、传承和弘扬李保国精神。

(七)创作: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消除绝对贫困任务完成以后,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如何确保不发生大规模返贫,如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李保国倾尽一生心血探索用科技精准扶贫,啃下了贫困山区这块硬骨头,为我们的工作树立了榜样。

他用自己在农业领域的先进科学技术及实践经验,把荒山秃岭变成金山银山。他践行“太行山道路”,推广实用技术36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精准攻坚,累计带动贫困山区增收58.5亿元、带动10万贫困群众脱贫,为河北山区生态治理、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脱贫攻坚“谁来扶”“怎么扶”等关键性问题,走出了一条开发式扶贫新路子。

李保国逝世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他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在神州大地引起热烈反响,河北乃至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李保国精神的热潮。如今,以李保国名字命名的科技创新团队接过“接力棒”,传承“太行新愚公精神”,持续用科技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科技先行”,这正是本片的拍摄目的和意义所在。


(下集)视频内容介绍:

用科技造福百姓

——李保国太行山科技扶贫之路


【第三章 因地制宜】

李保国坚持“适地适树”的准则,从不盲目照搬成功案例,1999年开始,李保国的战场又转移到了临城县城北的狐子沟。

当时承包了3000亩荒山的绿岭公司本来也打算种苹果,于是想跟李保国这位苹果专家请教。

“洪积冲积多砾石岗地”存不住水、种不活树,开发难度极大,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这下可难坏了绿岭的领导。面对世界性的难题,李保国这个“土”专家能有办法解决吗?

 “开沟换土”,沿荒岗等高线开掘出宽1.5米、深1.2米的条形沟,把里面的鹅卵石和具有强碱性的浆石层挖走,里面填上鸡粪、秸秆等有机物和从别处运来的客土,形成“隔坡沟状梯田”。这就解决了土质与存水的难题。但是种什么果树,又难住了绿岭人,他们本想种苹果,但是,李保国根据当地的土质却建议他们种核桃。

核桃种了,但是问题也出来了,品种不一,品质参差不齐,难以卖到好价钱。良种从哪里来?李保国开始研究培育新品种核桃。他想方设法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引进6个核桃优良品种、11个山核桃品种,从国内其他省区引进13个核桃优良品种,进行杂交组培实验。终于在一棵核桃树上发现了一个基因变异的新芽,用它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薄皮核桃新品种“绿岭”。

按照传统,核桃树栽植稀疏,以利于树长大后的通风。但这样栽植,核桃产量有大小年之分,且丰产期有限。李保国一反传统,开创核桃的矮化密植技术,通过核桃树密植、树枝拉平,实现了壮枝挂果、连年稳产。他所推行的“绿岭薄皮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教授认定为国内首创。为了节约用水,李保国研究出“小管出流节水灌溉”办法,在保证每棵核桃树都有充足水分供给的基础上,比普通浇灌方式节水一半以上。为了把土地利用最大化,李保国创造了“果草畜沼”四位一体种养模式,核桃树下种植苜蓿,养上鸡、鹅,既能防杂草,又能增收。李保国还规划了核桃深加工、观光旅游等二、三产业项目,经过10年时间,李保国把这片荒岗变成了“金土地”、“摇钱树”,培育出的“绿岭”核桃也获得了“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首届中国核桃节金奖”等诸多荣誉。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李保国对于大山的治理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方法,并且在不断的改进,后来在平山葫芦峪建立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体系和“大园区小业主”的新型管理模式就是治理太行山的“升级版”。所涉村庄农民由人均不到1亩地增加到人均8至10亩不等,年收入由人均不到2000元增加到人均8000元以上。

【第四章 精神穿越时空】

走遍太行山的旮旮旯旯,随手指向一片果园,李保国都能脱口说出是谁家的。从邢台县前南峪村到内丘县岗底村,从临城县凤凰岭再到平山县葫芦峪,每道沟沟坎坎都留下他的足迹,都有他指导修整过的果园。绵延千里的燕赵太行山区,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都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学生。年近花甲的李保国说,这辈子最“过瘾”的事,就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下像他一样的“专家”。35年里,他为农民举办各种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10万余人次,使贫瘠山沟里的农民变成了像他一样的“李保国”。

“常年给这些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每年至少也得有几百万元的收入吧?”这样的问题,李保国不知面对过多少次。事实上,他既不拿工资,也没有占股份。有时候,他甚至还为农民贴上了自己的课题经费。

“我始终认为,农业是公益事业。给农民服务是公益,给农业企业服务也是公益。”李保国对人说,“国家给我发着工资,一个月八九千元,吃不清喝不清。这么多年,名、利,我没追求过。我相信,你只要干事就行了,终究会有人认可。”

如今,前南峪的板栗产量翻了两番,当年的荒山秃岭,喜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富岗苹果”作为中国驰名商标,连锁基地已遍及太行山区369个村,种植面积5.8万亩,产量超过1亿公斤,7万多名村民因此脱贫致富。绿岭公司的薄皮核桃已超过1.5万亩,带动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22万多亩,吸纳了全县30%的劳动力,带动农户1.2万户。

他和他的团队示范推广了36项标准化林业技术,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帮助农民纯增收28.5亿元,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带动10余万农民群众摆脱贫困,为河北山区的生态治理、农民的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从此,太行山上世世代代在荒山上“刨食”的农民,在科技扶贫的帮助下甩掉了“穷帽子”。 

扎根太行山的他,三十年多年来,每年200多天以上在山区农村第一线,从事山区开发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辨识了河北省山地景观生态经济资源特征,建立了太行山景观生态体系的框架,1986年主持完成的“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地造林技术”、使石质山地的造林技术发生了一次革命,开创了石质山地造林的新阶段,该成果获林业部“国家七五重大攻关成果荣誉奖”、1990年参加的“太行山高效益绿化配套技术研究”;1996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主持完成的“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研究”解决了多年来困扰人们的板栗结果部位连年外移问题,1995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主持完成的”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使中心试点的前南峪村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该成果1997年获得“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太行山片麻岩区防洪减灾工程技术研究”,2001年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他是“拼命三郎”,为科技扶贫事业忘我付出。几十年过去,李保国从小伙子变成了“老山人”,长年奔波劳累,透支了他的身体,他患了严重的糖尿病、严重疲劳性心脏病,几度突发心梗。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保定、邢台,都留下了李保国奔波忙碌的身影。“4月1日,邢台—南和;4月2日,邢台—前南峪;4月6日,到顺平;4月7日,从顺平回保定;4月8日到石家庄”一张学生手中的日程表,记录了李保国去世前的行程,它默默无语,却又胜过万语千言。

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主持了河北省山区苹果、核桃、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3个项目的验收会。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个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以身报国”,他把农民变成了他“李保国”,而他却悄然离我们而去。

4月10日,华北大地迎来新的一天。大清早,李保国的手机照例又响了,太行山区老乡打来的。而手机的主人却再也无法接听了……35年前,李保国第一次来到太行,是春天。35年后离开,也在春天。他与太行的春天结缘,与太行人民的希望牵手。

李保国逝世后,中宣部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称他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而这些名字中,第一个被提到的就是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

改革开放40年来,太行山在一点点变绿,山区的百姓在一步步脱贫致富。35年扎根太行,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始终奋战在科技兴农、扶贫攻坚和教书育人第一线,把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化作太行山上一片绿、群众致富一条路。

李保国教授虽然走了,但是他用知识和技术给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也给后人留下了学不尽的精神财富。2016年,为纪念李老师、传承李保国精神,由李保国生前同事、学生组成了“李保国科技扶贫服务队”,接过科技扶贫的接力棒,扎根基层、深入一线,沿着李保国的路继续前行,用科技染绿荒山、造福百姓。在李保国科技扶贫服务队的努力下,李保国生前愿望一项项变为现实:2019年,“绿岭”核桃通过林木良种证审定,有了国家级的“通行证”;2018年10月,大树苗重茬建果园技术在岗底实验成功,改写了老果树改造更新靠轮作的历史,一个又一个老果园焕发新生机;我省引进红树莓新品种12个,形成红树莓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栽培总面积达到2000余亩,已完成开发深加工产品3个……等等。

2021年1月,为继续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李保国科技扶贫服务队”更名为“李保国科技兴农服务队”。团队成员在李保国爱人郭素萍老师以及队长贾志华的带领下先后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苏、湖北、天津、新疆、广西、安徽等13个省市、300多个县讲技术、解难题,发放核桃树管理技术资料10000多份,受益果农1万多人。还在河北临城县、山西垣曲县、河南山城区、河南卢氏县等地举行大型核桃管理技术培训100多场,为当地培养技术骨干,受训人员多达6000多人次。

现在的华夏大地上,无数的“李保国”穿行在山林,游走在沟壑,他们出现在所有需要他们的地方,以科技带动农业发展,为祖国的绿水青山贡献,为人民的乡村振兴出力,用知识和技术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复兴添彩增光。 

创作感受: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消除绝对贫困任务完成以后,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如何确保不发生大规模返贫,如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李保国倾尽一生心血探索用科技精准扶贫,啃下了贫困山区这块硬骨头,为我们的工作树立了榜样。

他用自己在农业领域的先进科学技术及实践经验,把荒山秃岭变成金山银山。他践行“太行山道路”,推广实用技术36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精准攻坚,累计带动贫困山区增收58.5亿元、带动10万贫困群众脱贫,为河北山区生态治理、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脱贫攻坚“谁来扶”“怎么扶”等关键性问题,走出了一条开发式扶贫新路子。

李保国逝世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他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在神州大地引起热烈反响,河北乃至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李保国精神的热潮。如今,以李保国名字命名的科技创新团队接过“接力棒”,传承“太行新愚公精神”,持续用科技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科技先行”,这正是本片的拍摄目的和意义所在。通过专家讲解、农户讲述,深度剖析李保国精神下的坚实支撑——精准扶贫、科技富农,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农户们可以从中学到科技致富的力量,知识分子们可以从中找到“经世济民”的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