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科技扶贫科普专题片创作之上集

发布时间:2021-12-22 09:36:44 来源: 河北广电网络集团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王朝阳

年度 2020年
成果类型 影视作品

主编:张海燕

项目文字介绍:

此作品为2020年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科学普及专项《用科技造福百姓——李保国太行山科技扶贫之路》科技扶贫科普专题片创作项目(项目编号20556801K)的结项作品。

(一)题目:《用科技造福百姓——李保国太行山科技扶贫之路》

(二)类型:科技扶贫科普专题片

(三)形式:实景拍摄+场景再现+采访

(四)长度:上下集合计41分钟58秒

(五)语言与字幕:中文

(六)内容概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批示发表五周年。

在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科学技术厅、中国广电河北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指导下,河北广电网络集团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特创作摄制科普纪录片《用科技造福百姓——李保国太行山科技扶贫之路》。摄制组先后深入李保国同志生前服务过的前南峪、岗底村、绿岭核桃小镇等地取景,采访了李保国同志的爱人郭素萍教授、受助农户代表以及“李保国科技兴农服务队”成员等,摄制完成总长约40分钟的科普纪录片。纪录片旨在向李保国同志学习、致敬,坚守初心,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实际行动来铭记、传承和弘扬李保国精神。

(七)创作: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消除绝对贫困任务完成以后,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如何确保不发生大规模返贫,如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李保国倾尽一生心血探索用科技精准扶贫,啃下了贫困山区这块硬骨头,为我们的工作树立了榜样。

他用自己在农业领域的先进科学技术及实践经验,把荒山秃岭变成金山银山。他践行“太行山道路”,推广实用技术36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精准攻坚,累计带动贫困山区增收58.5亿元、带动10万贫困群众脱贫,为河北山区生态治理、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脱贫攻坚“谁来扶”“怎么扶”等关键性问题,走出了一条开发式扶贫新路子。

李保国逝世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他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在神州大地引起热烈反响,河北乃至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李保国精神的热潮。如今,以李保国名字命名的科技创新团队接过“接力棒”,传承“太行新愚公精神”,持续用科技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科技先行”,这正是本片的拍摄目的和意义所在。


(上集)视频内容介绍:

用科技造福百姓

——李保国太行山科技扶贫之路


【前言】

茫茫太行山脉,远看郁郁葱葱,风景秀美,但是住在大山里的百姓们知道,大山能给他们的不多。土壤贫瘠,植被难生,几厘米厚的土层根本留不住什么水,形成水土流失的恶循环。靠山吃山的百姓们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面对大自然也只能束手无策的他们,只能在贫穷中守护着这片故乡,盼望着奇迹的发生……

他是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每月工资近万元,原本可以过着轻松的城里生活,但他却把家按在了贫瘠的太行山里,而且这一住就是35年。因为他说过:我也是农民的孩子,最看不得农民受穷……。

35年里,他践行科技扶贫,用他的科学知识把这片贫瘠之地改造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他用科学的方法种出了“浆水”板栗、“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国家级驰名的品牌水果,他用35年,把自己变成了农民,把农民变成了专家。他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河北农业大学原教授——李保国。

【第一章 带初心上路】

1981年,李保国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离开校园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承担起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从此,李保国便与大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保国来自农民之家,从小就知道农民生活的不易,所以他大学毕业后一直怀揣着科技扶贫、造福百姓的梦想。

太行山面积大,山区的百姓生活贫困,当时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环境都非常恶劣,老百姓无论怎样辛苦耕种,都“不出种”,有的地方甚至寸草不生。带着一份对贫苦老百姓的关切和对太行的赤子之心,李保国孑然一身扎根太行山,筑起了山区林业改革的梦巢。

当年的太行山,水灾旱灾频繁,交通不便,2/3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村民们一年最多只有3个月有粮食吃,其余时间只能找野菜、树皮充饥。

当初,前南峪村共有900多口人,就有100多人打光棍。农民守着荒山不知如何开发,仅有的果树种植项目也因为缺乏科学的管理而收效甚微。

初出茅庐的李保国偏偏选择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有雨遍地流,无雨渴死牛”,前南峪村的后山上,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是典型的“片麻岩”石质山地,再加上干旱少雨,所以山上树很少,提创造效益的果树更是寥寥无几。为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壑壑。不分昼夜的分析数据、悉心钻研,寻求破解之法,最终提出了“双聚造林”的方法来解决这一困境。

土质不好、山势陡峭,李保国就带领农户选择用爆破整地的方法来聚土积流。顺着山势,每隔4米开一条宽1.5米至2米、深1米的条状沟,把周围的薄土集中填充到沟里。这样,下雨时也能汇集雨水,从而使干旱山地逐渐达到了树木存活的基本条件。但是爆破都是他们自制的炸药,经常哑火,李保国不只一次的冒着生命危险跑过去查看原因,总结经验,最终在1990年,完成了整套石质山地爆破整地技术体系完成。

有了李保国的科学技术体系,板栗、苹果、桃子等果树都能在山上大规模种植了,下一步要解决的就是山里缺水的灌溉问题,以及老的果树品种产量低品相差的问题。

能种植、能灌溉、有好的品种,再利用大山天然的地质优势,长出的果实又好看、营养成分又高,更重要的是能卖上好价钱。

经过李保国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村从草都长不好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森林覆盖率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核桃、苹果、板栗等经济林成活率从10%提高到90%以上,前南峪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百姓开始过上了好日子。

李保国同志创造性的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双聚”造林理论。从前南峪到岗底,从沙河到阜平,从承德到秦皇岛……现如今,河北多个地方都推广使用了“双聚”造林理论。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河北众多山区都种上了经济林,也为百姓们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得去别的地方,别的山里了。你知道我的脾气,我是哪儿穷往哪儿钻,哪儿穷往哪儿跑。”李保国这样对前南峪村党支部书记郭成志说。

像当年抗大学员告别乡亲奔向新战场一样,他挥别了奋战十多年的前南峪,赶往了下一站。

【第二章 让梦想落地】

“老百姓脱贫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李保国的科研攻关目标始终明确。“山山岭岭都绿起来,父老乡亲都富起来,我的事业才算成功!”带着这个最大梦想和自我期许,李保国执着于脚下这片土地,志在“把最美的论文写在太行山上”。

每年的10月下旬,冀中南太行山区内丘县岗底村3500亩苹果进入采摘期。一个个红彤彤、水灵灵的苹果都与李保国紧密相关。因为他,岗底村的苹果有了全国驰名的“富岗”品牌。李保国因病逝世后,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了“第二故乡”岗底村后山上。

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清晰地记得,1996年,内丘县岗底村遭遇洪灾,一片狼藉中,李保国把家搬到了岗底村。

岗底人至今还记得,这位大教授当年几经转车、自带被窝卷来到了村里,住的是山上的石板房。特困户杨群小更不会忘记,李保国对他说:“你以后的幸福我包了!”

那时的岗底村是出了名的穷村,全村六百多人,人均年收入只有不足80元。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想带领村民脱贫种苹果,可种出来的都是“小黑蛋子”。

李保国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村民对果树管理不到位,观念陈旧、技术落后,于是李保国就要求村民们对果树进行修剪。又要求疏花疏果,推广苹果套袋技术。可村民固有的观念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新技术的推广遇到了难题……

但是李保国并没有放弃,他把深奥的技术语言变成乡亲们的“土话”,复杂的技术简化成简单明了的操作,耐着性子给村民深入浅出的讲解,手把手的教村民们疏果、剪枝、套袋,还自掏腰包5万多元买来纸袋,告诉百姓们,赚了是他们的,赔了是自己的。

到了秋收时节,村民们服了——没套袋的苹果卖不上价钱,经修剪、疏花疏果、套袋的苹果又大又红又好吃。

李保国用铁的事实,赢得了岗底村村民对科技的信任,也激发了村民改变祖祖辈辈贫困命运的斗志与信心。但是他又碰到一个难题,村民们在地里听他讲课,不能做笔记,也没有这个习惯,往往是前面听后面忘。比如给果树刻芽,正确的做法是在芽前刻,而村民却刻在了芽后,效果适得其反。

为了让果农尽快掌握技术,李保国觉的乡亲们需要一个明确的工序。于是他请村干部先拉出一套果树管理工序,他利用业余时间,把工序订正、细化、完善。

“环播不能等到5月,4月20号开始最合适”、“拉枝45度角不如90度好”,对不同意见,李保国都实地考证,认真分析原因,再修改、再细化。最终,他建立了苹果乔砧矮化密植栽培新树形——改良纺锤形,科学规范又通俗易懂的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也出炉了,村民们人手一册,一年365天,什么时候管什么,不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都清清楚楚,而这一过程用了9年时间。

李保国在红富士苹果上,好中选优,优中改良,培育出了岗底一、二、三号优质苹果。这三个品种富含18种氨基酸,其中15项高于国家标准。令人没想到的是岗底苹果获得1999年昆明世博会的银奖。山沟沟产的苹果登上了国际名品行列的榜首,成为国际果品的上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