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0-22 16:42:16 来源:
一、基本情况
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馆为全国首批科普教育基地,展教资源丰富。是集科普教育、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宣传教育机构和生命科技活动中心,生动的将“生物进化史”、生物多样性和“人体奥秘”展现在公众面前。做到主体鲜明,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齐全。以其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系统性、普及性吸引大批观众,使其成为破除迷信、宣传科学的良好场所,尤其是广大中小学生学习科普知识的基地。以充分发挥科普宣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四位一体的作用。
生命科学馆隶属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35人,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7人,硕士生导师35人,在校本科生8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00人。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和生态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生物学和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生物科学特色专业。教学科研力量雄厚,学历教育完善。
多年来,生命科学馆立足社会需求,发挥自身优势,每年接待大量中小学师生和社会团体的学习考察,以及全国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学习。美国、英国、法国、乌克兰、日本、韩国、埃塞俄比亚、澳大利亚、俄罗斯等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和留学生多次到此考察交流。本馆还参加了河北省一年一度的“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科技周”等活动,连续举办多期“生物夏令营”。在科学普及、教学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分区简介
生物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一个系统的反映生命世界奥秘的科普基地和教育科研场所,布展主题以生命的起源与演化为主线,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展牌设计以生物物种、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和行为为主,图文并茂;展位设计实行模块式规划,按生物类群组织不同的模块,即体现类群的多样性,又体现类群间的比较。基地充分反映出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生命的进化历程、植物的多样性、动物的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人体奥秘等。展馆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系统性、普及性,是集科学普及、公众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展示基地。总体基地建设主要包含以下五个部分:
1、生命起源与进化
该部分共计展牌70张,通过展示生物进化的证据,生命物质的形成,原始生命的产生,生物的发展演化,人类的出现及发展,将生物发展史和生物界系统发展概况充分展示出来,揭示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规律,以及人类的进化与发展历程。认识到生物界系统发展的总趋势与地球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密切相关,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植物展区
该展区共计展牌200余张,标本700余种,河北省重要中药资源60种。主要包括资源植物、植物功能、植被生态等几个部分,主要揭示植物多样性和植物世界的奥秘。认识到植物资源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植物资源是一类可更新的资源。近一个世纪以来,生物资源与人类需求、生态平衡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生物资源面临许多严重问题,有的种类到了十分稀有或濒危、灭绝的状态;提高人们对生物资源的科学认识,是保证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3、动物展区
该展区主要包括无脊椎动物、两栖爬行动物、昆虫、鱼类、哺乳动物、鸟类等几个部分,主要揭示动物多样性和动物世界的奥秘,制作展牌总计300张。制作濒危动物展牌40张,共设计展出无脊椎动物863件,脊椎动物646件,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0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60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20种,配有文字介绍和精美图片、照片。其中,设计无脊椎动物展牌23张,展出原生动物模型9种,海绵动物11种,刺胞动物26种,扁形动物9种,原腔动物11种,环节动物45种,软体动物116种,节肢动物78种,昆虫530种, 棘皮动物21种,鱼类235种,两栖动物21种,爬行动物51,设计哺乳动物展牌56张,展出哺乳动物64种,设计鸟类展牌220张,展出鸟类275种。
4、生命与健康
该展区共计展出人体实物标本和器官模型200件,设计展牌60张。主要包括人体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基本生理特征、青春期常识、营养疾病与健康等内容。并使人们了解人一出生虽然就已经具有人体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但人体营养的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以及食物中营养素含量的多少和质量不同,需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了解常见疾病的预防,做到关爱健康,珍惜生命;认识到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年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健康向上的品格,缓解心里压力。使青春期的青少年了解青春期是一个人发展智力的“黄金时代”,青春期的身心健康能够为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保持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
5、搞好动植物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以实现科普基地的共建共享
积极开展馆藏物品的整理、归类和数据库建设,以实现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植物数据库建设已完成馆藏近两万种高等植物的数据录入,目前苔藓、低等植物的整理和数据录入也已进程过半。河北省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数据整合与数据库建设共完成了河北省记录的3212种野生植物和4246种野生动物的基本资源数据信息,数据库中共配置图片4400幅,其中野生植物2400幅、野生动物2000幅。
三、经济社会效益
生物学科普教育基地集科普宣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功能于一体,通过科普展览、科普讲座、试验培训、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标本制作、生态环境规划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开展工作。倡导"关爱生命、关爱自然,珍惜资源,共创绿色和谐家园",丰富人们的科普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并借助大学的科研平台和学术优势,突出了科普活动的社会效益。实现了从简单的学习知识到科学验证、科学研究的提升。
同时基地的教师坚持以科技服务社会,服务农村建设,提高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在种植、养殖、科普宣传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重点在制药、农业生产、生物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预防等方面传播先进技术。旨在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提高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增强科技意识,并将推广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并通过向农民宣传科普知识,倡导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搞好河北省物种资源普查,包括温带暖温带交接带生物多样性研究;河北茅荆坝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其保护;河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其保护;河北驼梁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生物多样性研究;河北高等植物名录普查;木兰围场植物志;河北山地高等植物区系与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研究;北京地区濒危植物资源调查;河北中药资源普查。
四、科技人才培养
河北师大生物学科普教育基地是教师进行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平台,每年有3-5名教师、3-5名博士、10余名硕士在此工作,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足迹遍布我省各保护区、旅游区,进行野生动植物考察、生态环境分析。采集了大量标本,掌握了丰富的一手材料,回到科学馆进行对比、检索、研究。为保护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可靠数据和科学依据,为我省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并在许多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实习基地,在专业上相互沟通,技术上互相支持,为科学馆人员的考察培训及科学研究提供了条件。通过协作交流,为科研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保护区、旅游区工作人员的素质,也让更多人了解了我省的生态环境现状,学到了科普知识,为我省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