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建设

发布时间:2025-03-14 13:50:57 来源: 河北大学 韩尚奇

年度 2025年
成果类型 示范基地

项目完成情况

1、建成三个专业性、现代化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展区

完成情况:已建成包括药用植物展区、中药标本展区和燕赵中医药文化展区在内的三个专业性、现代化的科普宣传展区。

药用植物展区

药用植物展区主要涉及河北大学医学部校内的中草药赏析园,始建于1981年,后经不断投资与扩建,时至今日,展区内已包含桑科植物桑,蓼科植物何首乌、虎杖,茄科植物枸杞,蔷薇科植物绣线菊、蛇莓、野蔷薇、龙牙草、山楂、日本晚樱,百合科植物知母、萱草、百合、卷丹、天门冬等34科100种药用植物。

同时,在分区规划上,以药用植物生长习性划分场地,如高大的喜阳乔木栽种在展区边缘、低矮的喜阴植物栽种在树荫下、对温度变化敏感的植物栽种于温室内等。分区合理规范,所有药用植物长势良好。

在不同药用植物前,我们设置了数字化标签,方便学习和参考。标签内容涵盖药用植物名称、拉丁学名、科属、形态特征、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采收加工方法。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在线查看《中国植物志》所记载的更多知识。一方面提供了自主化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中药标本展区

中药标本展区包括中药及饮片与蜡叶标本室和鲜药标本室。其中中药标本2006种,蜡叶标本400种,鲜药标本108种。标本排列整齐有序,环境洁净明亮。

中药标本包括大黄、何首乌、牛膝、白芍、黄连、防己、延胡索、板蓝根、苦参、甘草、黄芪、三七等。中药标本均保存于密封透明的标本瓶内,同时增设标签,写明基源植物和药用部位,明确功效主治。对于易混淆的中药,采取对比的方式标明真伪药材鉴别要点。

蜡叶标本包括薯蓣、车前草、金银花、鼠尾草、菘蓝、丹参、鱼腥草、黄精等。标本完整且包含鉴定所需的关键部位,如叶、花、根等。标签标注采集人、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集部位等信息。

鲜药标本封存于透明的标本瓶内,底部灯光直射,生动地再现了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

燕赵中医药文化展区

燕赵中医药文化展区主要涉及中医药文化长廊。通过展板展示、中医名家画像悬挂等方式,介绍了燕赵中医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代表人物,内容丰富多样,凸显了安国药市、易水学派等具有鲜明河北地域标志的中医药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到独属燕赵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2、健全科普制度,建设一支不少于50人的中医药科普专业人才队伍

完成情况:已建立完善的科普工作制度,科普队伍总人数达到50人。

3、组织不少于2次的中医药科普培训交流会议

完成情况:已组织3次中医药科普培训交流会议。

4、组织不少于10次的科普活动

完成情况:已开展了11次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

5、依托该基地申报6-1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

完成情况:依托基地完成了1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并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

6、制作河北大学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宣传片、建立基地微信公众号,线上线下累计参观学习人次不少于2万人

完成情况:已制作基地宣传片并在各大媒体平台播放和推广,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基地宣传片浏览2.1万人次。

“大药园”微信公众号介绍

“大药园”公众号发布的文章《河北大学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介绍》,其中包含河北大学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宣传片及基地的简要介绍,总浏览量达2.1万人次。

“大药园”微信公众号关注方式

在微信搜索“大药园”关注即可。

河北大学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宣传片介绍

宣传片制作完成于2024年5月16日,并于2024年6月11日发表在“大药园”微信公众号上,至项目结束,已有2.1万人次的浏览量。

宣传片中,河北大学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负责人葛少钦简要介绍了该基地的历史和现有的规模及人才队伍,总结了基地的成果,提出基地是中医药专业大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重要实训基地,也是师生开展科研工作的支撑平台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同时,对基地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划,持续完善该基地建设,为建成以中医药信息化为核心,以中小学生、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为重点服务人群,积极传播河北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基地而不断努力。


基地地址: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裕华东路342号河北大学医学部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