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23 09:55:36 来源: 石家庄鼎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刘海静
“育种专家讲种业创新”科普微视频
主编:惠艳敏
项目内容简介: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
大到国家粮食安全,小到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都与种业息息相关。我省历来十分重视育种工作,种业创新取得显著成绩,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良农作物及畜禽新品种。十四五,是“种业大国”迈入“种业强国”的重要阶段,也是我省向种业强省迈进的关键时期。当前,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对国家实施的种业创新这一前瞻性的国家发展战略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利用新媒体形式,加大种业创新知识普及,广泛宣传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优良适用新品种,对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推动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是针对我省主要农作物及主要养殖业的种业创新知识推出的一套微视频作品。科普微视频邀请了省种业创新团队的育种专家和省农业产业体系育种专家主讲,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育种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优秀育种成果,用社会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记录我省种业发展的状况,宣传新品种、新技术,帮助农民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抗疫力强的品种;介绍育种基本程序和十四五育种方向及目标,提升广大群众和广大农民对种业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并使广大群众了解育种的重要意义及相关知识、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体会科研工作者的艰辛和巨大贡献,享受农业科技带来的成果。
本项目共拍摄制作科普微视频 15期,对我省在种业创新中的技术成果、发展趋势、种业创新的重要意义、育种的简单流程等内容,用微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现。记录下我省在种业创新方面的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的现状。宣传育种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普及先进的种业科学技术、宣传种业科学知识,增强广大群众的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粮食安全意识,有效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视频分集内容简介:
1、《育种专家讲节水小麦种业创新》
该视频由国家级节水小麦专家、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原院长郭进考研究员主讲。视频主要从“为什么要推广节水小麦”“节水小麦育种创新方法”“当前主推的节水小麦品种”以及“节水小麦十四五的育种方向”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郭院长说:河北省是小麦生产大省,在全国的位置非常重要,河北省小麦的产量和面积在全国排名第三位,占着很重要的位置。但是河北省又因为地下水超采形成了大漏斗群,造成了河北省的水资源极其匮乏。为了实现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变得非常重要。研发小麦节水品种首先要保证产量,第二是节水,也就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让每一滴水生产更多的粮食。节水品种的研发和推广非常重要。
视频中讲到关于节水小麦未来育种方向:一是节水优先,二是优质专用,三是稳产高产,四是绿色高效。做到抗病、抗逆性好,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进一步提升小麦的品质。
2、《育种专家讲玉米种业创新》(上下集)
这两期视频由河北省种业创新团队专家、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王建民研究员主讲。视频的主要内容有“为什么要进行玉米新品种培育”“河北省区域现有主要品种”“河北省目前正在培育及育成的新品种”“部分育成品种简介”四个部分。
该视频讲到:玉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作物,也是重要的工业和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主要原料,是在我国是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2021年,其播种面积达到了6.5亿亩。农民种植玉米,最主要的诉求就是产量高,没有风险,种植简单。新的发展阶段,对玉米种植主要的要求是节水、节肥、减少农药使用,达到节约资源,减轻环境污染的目标。这些新的目标,需要广大育种专家的不懈努力,才能跟得上市场的需求。品种没有完美的,只有经过一代代的优中选优,逐步使新品种趋向于完美。
视频中讲到:目前玉米品种培育有两个方向:一是培育以绿色种植为目标的多抗、耐瘠薄、高产新品种。多抗就是抗倒伏、抗多种病害、抗旱。耐瘠薄就是在较为贫瘠的土壤条件下仍能生长发育良好。绿色种植就是需要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只靠种衣剂和一遍除草剂就可以解决生产上的主要问题,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轻环境问题。二是培育以机收籽粒为目标的早熟、脱水快的品种。这个是一个新的方向,是根据新发展阶段提出的一个课题,可以解决玉米收获中劳动力的问题和后期玉米晾晒品质下降问题,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释放玉米产业生产潜力。这就要求新品种在有限的生育期内能够实现籽粒在果穗上快速脱水,实现机械化收割像收小麦一样,一次性收获籽粒,破碎率低。希望通过育种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十四五”期间能够审定推出一系列这样的品种,彻底解决玉米产业的瓶颈问题。
3、《育种专家讲强筋小麦种业创新》
该视频由藁城农科所所长、河北省种业创新团队优质麦首席专家杨海川研究员主讲。杨所长从“河北省优质强筋小麦发展情况”“优质强筋小麦育种程序”“优质强筋小麦主推品种”“优质强筋小麦育种目标和方向”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杨海川研究员在视频中谈到:我国小麦产业经过三十年的生产发展,已经由过去解决口粮温饱的问题发展到吃饱吃好的阶段。对小麦品种在品质性状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小麦的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口感色泽等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我们国家经过近十几年的探索和培育,在优质强筋小麦育种方面实现了突破,育成了一系列高产和品质优质的强筋小麦新品种。
4、《育种专家讲马铃薯种业创新》(上下集)
这两期视频邀请的专家是河北省种业创新团队二季作区马铃薯首席专家、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张淑清研究员主讲。张淑清研究员从“马铃薯育种的意义”“河北省二季作区应用的马铃薯品种”“马铃薯新品种介绍”“未来的育种方向”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科普。
马铃薯是世界也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目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和消费国。马铃薯可粮可菜可饲,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河北省二季作区马铃薯的产量在 2500-5000 kg/亩之间,价格在 1.2~4.0元/kg 之间,产值在 0.3-1.0 万元/亩。近年来由于早熟脱毒马铃薯种薯的使用以及高效种植模式和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二季作区农民种植马铃薯的效益可达小麦的 2-3 倍。由于河北省二季作区马铃薯播种和收获较早,农民在下茬作物选择上具有较高自由度,夏玉米、谷子、大豆、大葱、夏甘薯等均可种植,二季作区马铃薯为下茬高收益经济作物的选择提供了条件,对提高农民全年种植增收意义重大。另外,河北二季作区春夏雨水均匀,马铃薯生长期无需大量浇水即可达到高产稳产目标,其用水成本较小麦可节约30%以上,对地处河北二季作区的黑龙港一带的沧州、衡水等水资源匮乏地区发展节水农业经济,缩减农业水资源开采成本意义重大。
5、《育种专家讲食用豆种业创新》
该视频由国家级食用豆专家、河北省种业创新团队杂粮首席专家、河北省农科院食油作物所田静研究员主讲。田静研究员从“发展食用豆的意义”“目前我省主产区域食用豆种植的主要品种”“目前育成的主要品种及其突出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科普。
田静研究员谈到:食用豆是指除大豆、花生以外,以食用籽粒为主,兼用蔬菜的豆类作物的总称。我国种植的食用豆类有 20 余种,其中,种植面积比较大的有绿豆、豌豆、蚕豆、芸豆、小豆、豇豆、四棱豆、饭豆等。河北省是我国食用豆种植的主要省份之一,种植的主要品种有绿豆、小豆、蚕豆、豌豆、芸豆、豇豆等。食用豆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农产品,其中,出口量较大的是芸豆、绿豆和小豆,我国是世界上绿豆、小豆最大出口国,绿豆、小豆的出口额分别占世界出口额的 40%和 60%。
河北食用豆在我国食用豆产业发展中具有突出的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科技优势。首先,我省产的天津红、唐山红、井陉红、张家口鹦歌绿豆等以优良的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 10%。
其次是市场优势。食用豆类富含蛋白质(22%-25%)、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及生理活性物质,具有多种医疗功效和较高的保健价值,属医食同源作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意识提高,食用豆类的消费市场呈显著上升趋势。第三是生态优势,食用豆类生育期短、适播期长、抗旱、耐瘠、耐荫、适应性强、固氮养地,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调整种植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间套种、轮作倒茬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第四是科技优势,河北省食用豆研究成效突出,育成食用豆新品种 40 余个,其中,国家鉴定品种 21 个,占到了全国国家鉴定品种的 55%。并且,我省育成品种早熟性、成熟一致性及适应性突出,适应范围覆盖东北、西北和华北区域等。
6、《育种专家讲花生种业创新》
本期视频主讲专家是河北省花生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河北省种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王瑾研究员。视频的主要内容有:“发展花生产业育种的的意义”“目前我省区域该产业的的主要品种”“河北省目前的育种成果及其品种特性”“最新的育种技术”“未来的育种方向和目标”。
王瑾研究员谈到:花生是我省第三大农作物、第一大油料作物,年播种面积 350 万亩以上,总产 92.6 万吨,面积总产分别占我省油料作物的 56% 和 70%。目前我省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仅为 37%,供给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培育优良花生品种,提高单位面积花生产量和产油量是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把油瓶子拎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抓手;是落实“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重要战略举措。
高油酸花生是指油酸含量 75%以上的花生品种。长时间食用高油酸食品,可降低人体低密度脂蛋白(LDL),保留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HDL),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同时油酸含量的提高延长了种子及加工产品的货架期 3 倍以上,解决了历史以来花生种子不能越夏的难题。因此,目前全国及我省种植推广品种主要为高油酸花生,其中我省种植的主要品种为冀花18号和冀花19号,种植面积达180万亩以上,覆盖率达52%,居全国第1位。
除此之外高油品种冀花4号、花生米加工品种冀油4号、炒食小果花生品种花育23和青花6号等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随着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种植方式和生态环境等的变化,适宜油用、加工食用专用型品种缺乏、品种机械化程度低、生育期长和果腐病危害严重等问题也为当前制约花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培育符合市场多元化发展、适宜机械化生产应用的抗病、抗逆、早熟、耐果腐病等不同专用型花生品种势在必行。
7、《育种专家讲食用菌种业创新》
本期视频邀请河北省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河北省种业创新团队食用菌首席专家、河北师范大学王立安教授主讲。视频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河北省食用菌产业现状”“河北省食用菌分布及品种简介”“十四五”期间食用菌的育种方向”和“食用菌的育种程序”。
王立安教授在视频中谈到:河北省食用菌产业已成为继粮、菜、果之后的第四大产业,年产总值占农业种植业产值的 5.89%。截至 2019年底,全省食用菌年总产量 310 万吨、产值 232 亿元,位居全国第五。其中,香菇产量占57%,居全国第二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全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首选产业。食用菌产业对农民来说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所需原料均为农林牧废弃物,是变废为宝的产业。河北省食用菌产业初步形成了“一带三区”产业聚集区:“一带”指太行山和燕山木腐菌产业带,主要生产香菇、黑木耳、栗蘑、滑子菇、金针菇等品种。“三区”分指张承坝上错季食用菌产区,以生产错季香菇、滑子菇、平菇、杏鲍菇等品种为主;环京津名特优食用菌产区,以香菇、黑木耳、栗蘑、杏鲍菇、白灵菇、大球盖菇、黑皮鸡枞、蛹虫草等品种为主;冀中南平原食用菌产区,以平菇、双孢菇、羊肚菌、银耳、工厂化金针菇、蟹味菇等品种为主。
王教授说:种业创新作为食用菌产业的“芯片”,已成为制约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十四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河北省食用菌的产业实际,选定香菇等大宗菇、栗蘑等珍稀菇、工厂化金针菇、地域特色菇类等品种作为育种突破点,通过开展优异种质资源鉴定与创制、育种技术创新、优良新品种选育及菌种标准化生产技术等研究,铸就食用菌种业创新“杀手锏”技术。
8、《育种专家讲西甜瓜种业创新》
该期视频邀请的是河北省种业创新团队专家、河北双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继革主讲。视频的主要内容有:“为什么要进行新品种培育”“我省目前正在培育及育成新品种简介”“十四五期间我省西、甜瓜的育种方向”以及“西、甜瓜的育种流程简单介绍”。
河北省主要的西瓜品种有京欣类型,甜王类型、早佳类型和礼品西瓜类型。甜瓜品种主要有厚皮甜瓜类和薄皮甜瓜类。其中薄皮甜瓜主要有:博洋类、羊角蜜类、星甜类和一些特色类的薄皮甜瓜。目前,在河北省主要推广的西瓜品种包括:星研七号、双蜜一号等。甜瓜品种包括:星甜二十号、天香二号、星甜二十四号等。“十四五”期间,西、甜瓜的育种方向重点在于创制多样化、聚合优质、抗病、耐低温、耐贮运性状的西甜瓜优异新种质。研究方向侧重西瓜优质、多抗种质创制与突破性新品种选育。
通过品种选育,使西瓜中心含糖量≥11.5%,培育双抗或多抗(枯萎病、白粉病、炭疽病)的突破性新品种。甜瓜新品种选育侧重优质、特色种质创制,培育中心含糖量≥16%、不同口感、不同瓤色、不同味道和果型的甜瓜品种。
9、《育种专家讲桃种业创新》(上下集)
这两期视频邀请了河北省桃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张立彬教授主讲。视频的主要内容有:“桃是什么?”“桃有哪些亲戚朋友?”“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桃有多大规模?主要分布在哪里?”“桃有多少品种和类型?”“桃的生物学特性”“桃的遗传特点”“桃育种面临的问题”“桃育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桃育种途径”“桃育种程序”“桃品种退化与良种繁育”。
桃原产迪为中国,种类包括桃及野生近缘种山桃、甘肃桃和光核桃等。商业化种植主要分布在北纬 25-40 度。桃果实富含糖、酸、Vc、果胶、铁、钾等营养成分,主要用于鲜食、加工。桃果具有生津、补血、利尿、促进消化等药用价值,桃胶、桃仁亦入药。桃花千姿百态,主要用于观赏。桃木、桃核可用于工艺品和活性炭制作。与桃相关的故事、书画、诗词歌赋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
我国桃栽培面积 1250 多万亩,产量 1600 余万吨,生产大省有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四川、江苏等省份。桃树喜光线充足、冷凉、干燥的气候条件,忌水涝、高温等。桃适应性强、分布广、易栽培管理,汁多味美,早果性强、产量高,是我国主要的水果种类。
关于桃种业创新的方向,张立彬教授提出:一是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开展表型和基因型的精准鉴定,筛选优异种质资源,构建果树种质资源的分子身份证(SSR、SNP)。挖掘优异性状基因,创制具有育种价值的优异种质。包括省力化(半矮化、小果型、免疏果、免套袋等),抗逆强(抗病、抗虫、抗寒、抗涝、抗盐碱、抗重茬等),风味优(极甜、极酸、香味浓、不褐变、果汁多等),熟期好(极早熟、极晚熟等)。二是开展功能基因解析:解析桃树体抗寒,树体矮化、果实茸毛、果肉风味(甜、酸、香气)、果肉颜色、果肉质地、花粉不育、自交亲和、远缘杂交不亲和,以及树体抗病虫、抗重茬、耐水涝、耐盐碱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挖掘关键调控基因,研发分子标记,以及全基因组选择、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等关键技术,构建生物育种技术体系,提高育种效率。三是开展重大品种培育:以优质、抗逆、多熟期、省力化为主要育种目标,从现有优系中选育品种,开展新的杂交育种,开展传统品种无性系选优和脱毒。
10、《育种专家讲太行鸡品种创新》
本期视频邀请河北省蛋鸡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河北省蛋鸡种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河北省畜牧研究所所长刘华格研究员主讲。视频的主要内容包括“地方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意义”“太行鸡发展现状”“太行鸡外貌特征与主要生产性能”等。
刘华格研究员提到:太行鸡是分布于河北省中西部的优质地方资源,曾用名河北柴鸡,距今已有 8000 年的历史。长期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太行鸡以其体型小、耗料少、耐粗饲、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蛋肉品质好等独特品种特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境内的邯郸以北、涞源以南的太行山区及周边地区,随着太行鸡产业的不断发展,河北东部的宁晋、献县、新河、丰润、迁西等地养殖量不断增加,养殖范围已扩展到河北省的 11 个地市及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内蒙等省市区。
刘华格所长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蛋鸡生产国,也是较大的鸡蛋、鸡肉消费国,连续三十年位居世界第一,但种源多年受制于海外大型育种集团。随着进口畜禽品种的逐年引进,本土化的地方畜禽品种养殖数量越来越少或者被引进品种杂化,一旦发生国际贸易争端、种畜禽进口受到限制,将对我国畜牧业产生巨大的打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确定为农业科技攻关的重要主题和内容,保护利用挖掘太行鸡资源优势,对培育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实现畜禽种源国产化,对保护我国畜牧业稳定发展,不受国外强权的牵制具有重要意义。
11、《育种专家讲海水养殖种业创新》
本期视频由国家级水产养殖专家、中国水产科学院(秦皇岛站)王玉芬研究员主讲。视频主要内容为:“发展海水养殖产业育种的的意义”“目前我省区域该产业的的主要品种”“育种成果及其品种特性”“最新的育种技术”“未来的育种方向和目标”。
王玉芬研究员讲到:水产养殖业是河北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我省水产总产量 112.4 万吨,其中养殖产量 85.4 万吨,淡水养殖 27.4 万吨,海水养殖 58 万吨,水产总产量远超北京、天津等地。其中海水养殖是我省渔业发展的重点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牙鲆、河鲀和三疣梭子蟹为代表的特色海水养殖产业,为渔民增收、渔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前我省区域该产业的主要品种有:沧州、唐山、秦皇岛养殖的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梭子蟹;鱼类有牙鲆、大菱鲆、半滑舌鳎和石斑鱼以及海参。海湾扇贝主要养殖区域在秦皇岛昌黎海域,而中国对虾和河鲀主要养殖区域在唐山的丰南区和曹妃甸区。牙鲆养殖品种主要包括“北鲆 1 号”“北鲆 2 号”“鲆优 1 号”“鲆优 2 号”;河鲀品种为红鳍东方鲀“天正 1号”;三疣梭子蟹品种有“黄选 1 号”“黄选 2 号”以及野生品种。
主要的育种技术有:克隆育种技术;生殖细胞移植;基因组选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智能育种。
12、《育种专家讲彩叶植物创新》
本期视频邀请的是河北省花卉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河北省花卉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河北农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黄印冉主讲。主要内容有:彩色植物定义、彩色植物应用、植物色彩对人身心的影响及彩色植物的育种方向。
黄印冉院长提出:彩色植物是指植物叶片、枝条、果实等在某个生长时期持续呈现靓丽色彩,也可以是整个生长期内一直保持彩色,形成良好景观效果的植物。按照观赏部位不同,可将彩色植物分为:彩叶植物、彩枝植物和彩果植物。人们的身体健康与自然环境有着难以分割的密切关系,植物因其丰富多彩的景观类型,成为自然环境中的重要部分,其中植物色彩是最影响人们视觉感受的因子,可从色彩温度感、距离感和重量感三方面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如有效消除人们的疲劳感,缓释人们的压力,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也可以帮助病人康复和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