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博物馆科普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4-07-18 16:01:55 来源: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侯志飞

年度 2022年
成果类型 示范基地
相关附件

【本草说系列】科普视频17个

【实践课堂系列】科普视频8个

项目完成情况

一、科普硬件建设方面:

1、对科普基地展示内容进行进一步优化整合,打造中医药发展史、中医药传统器具、中药材、中药原植物、饮片鉴别、药食同源、中药炮制、中药方剂等特色展示微版块,提升参观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2、完成了“中心+微基地”模式改造,以中药博物馆为核心,借助中药种植园、中药学及相关专业实训室条件,建设了“种-采-鉴-炮-调-制-用-养”系列科普“微基地”共计2175.4平方米,用于开展科普体验、互动操作等活动,延展了科普活动空间,扩大了科普体验范围;

3、对基地内展品及标本数量进行定期更新及增加共计303种,其中新增贵细药、易混药等中药标本201种,更新中药标本102种;

4、新增药用植物栽种品种20种,包括白芷、亚麻、蛇莓、八宝、东北铁线莲等;

5、新增科普设施6种,分别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体感·五禽戏互动系统、中药材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展示系统、一体机、中医体质感应检测仪和智能脉象仪,同时对原有设备进行升级,增加了科普信息化展示程度。

二、软件建设方面:

1、制作中医药科普视频资源25个,其中【本草说系列】科普视频17个,【实践课堂系列】科普视频8个;

【本草说系列】科普视频拍摄于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本草园,共介绍了何首乌、金银花、桔梗、商陆、通脱木、玄参、艾叶、薄荷、杭白菊、鸡冠花、单叶蔓荆、佩兰、金丝皇菊、白花前胡、青葙、旋覆花和泽兰共17种药用植物。 每个视频介绍一种药用植物,具体包括该药用植物的古代典籍记载、名称由来、植物显著特征、药用部位、功效及临床应用等。

注:相关附件可查看【本草说系列】科普视频17个

【实践课堂系列】科普视频以贴近百姓生活、提高健康意识为出发点,每个视频讲解一个主题,共制作了“青青艾草香满堂”、“慧眼识药 明辨人参”、“如何正确制作焦山楂”、“如何制备蛋黄油”、“大山楂丸的制备”、“胶囊填充板的使用”、“走进厨房学湿热灭菌”、“剂型的正确使用”8个视频。

注:相关附件可查看【实践课堂系列】科普视频8个

2、设计制作中医药科普文创产品8种,分别为中药功能香囊、车载空气净化包、中药药枕、中药创意画、中药足浴包(丸)、中药滴胶饰品、中药按摩捶、中药标本书签;

3、新开发科普互动体验项目共9项,分别为中药创意画制作、中药足浴包制作、古法手制中药养生捶、中药标本书签制作、艾条制作、古法酸梅汤制作、习练八段锦、刮痧体验、“你说我猜”游戏;

4、优化已有科普体验项目2项,分别为中药香囊制作和中药药枕制作;

5、充分利用基地的硬件设施和丰富的科普资源,建成中药博物馆科普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手机端和网页端可双重访问,发布了陈皮、百合、山楂、健胃消食片、地黄等药材或药品的科普信息共计64次。

中药博物馆网站

网址https://zybwg.hebcpc.cn/  

简介:中药博物馆网站利用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中药博物馆的药材及饮片等丰富的展品优势,兼顾中药技能传承和中医药特色的融合发展,设有博物馆简介、线上展馆、线上预约、药材标本展示、中医药文化展示、课程资源、科普视频、科普动态、每周药约等栏目,提供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展示和互动体验,为开展教学、社团活动、科普宣传、学生技能竞赛培训、国培项目教师培训、对外交流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中线上展馆包括线上数字标本馆、线上药园和线上制剂车间,可实现 “线上漫游”;药材标本展示包括中药标本查询系统和中药标本三维展示系统;课程资源包括了药用植物识别技术、中药鉴定技术等16门医药健康类特色课程。通过网络平台和实体展览相结合的方式,中药博物馆‌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医药文化的窗口。

中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图片1_副本

二维码

简介:包含中药博物馆简介、线上展馆、中药标本三维展示、中药标本查询系统、制药设备三维展示、中医药文化展示、课程资源、科普视频、科普动态、每周药约、个人中心等版块,其中线上展馆又包括线上数字标本馆、线上药园和线上制剂车间三个小版块。此外,还开通了在线预约功能。公众可以在手机端随时随地进行便捷访问。

三、科普服务方面:

1、开发了《中医药文化科普研学》课程,大部分课程内容已面向中小学生进行了科普活动实践检验,目前正在编写课程配套教材《中医药文化传承研学》,拟在化学工业出版社进行出版;

图片2_副本

《中医药文化科普研学》课程体系

简介:该课程以“中医药文化与语文知识相结合、中医药文化与品德教育相结合、中医药文化与强身健体相结合”为指导原则,注重开展互动体验和动手实践,包含了文创产品制作、中医药实践课堂、中医药文化三个模块。在文创产品制作模块,文艺类产品有中药标本书签、中药功能香囊、车载空气净化包、中药药枕、中药创意画、中药滴胶饰品、中药脸谱和药用植物拓染;药妆类产品有中药口脂、中药手工皂、中药面膜、薄荷清凉油、紫草膏和足浴包;养生类产品有大山楂丸、芝麻丸、中药养生茶饮和中药养生膏滋。在中医药实践课堂模块,中药技艺互动项目包括药用植物识别、中药饮片辨别、中药显微观察、中药炮制操作和中药调剂体验;中医技艺互动项目有养生功法八段锦、养生功法五禽戏、点穴体验、推拿体验、拔罐体验和刮痧体验。在中医药文化模块,通过讲解药名来源小故事、中药历史小故事、中医诊疗故事、中药与诗词文化等带领学生了解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和经典人物,通过你说我猜游戏、科普剧剧本杀、小小讲解员、一起猜灯谜等互动活动让学生领略华夏祖先的智慧。

2、面向社会开放了16门医药健康类特色在线课程,包括《药用植物识别技术》《中药鉴定技术》《中药调剂技术》和《中药炮制技术》等课程;

查看方式

直接从中药博物馆网站——课程资源界面进入,可点击网址https://zybwg.hebcpc.cn/index/article/curriculum.html,出现各门课程的图标后,点击相应课程图标即可。

简介:以中药“种-采-鉴-炮-调-制-用-养”全生命周期为主线,整合中药学、药学、中医养生保健等专业的师资,面向社会开放了《药用植物识别技术》、《中药鉴定技术》、《中药调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与设备》、《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人体解剖生理学》、《药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物化学》、《药物分析检验技术》、《医药商品购销员实务》、《药房经营与管理》、《医药商品储运管理》、《GSP实务》、《药品经营企业管理》共16门医药健康类特色在线课程,供校内外各专业大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免费学习。

在“种-采”环节,《药用植物识别技术》课程主要运用植物学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具有预防、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包括其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鉴定、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等。在“鉴”的环节,《中药鉴定技术》课程主要学习常见中药的真、伪、优、劣鉴别技术。在“炮”的环节,《中药炮制技术》课程学习净制、饮片切制、清炒法、加辅料炒法、炙法、煅法、水火共制法、复制法以及其他炮制方法等。在“调”的环节,《中药调剂技术》课程学习审方、计价、配方、复核、发药、临方炮制、汤剂煎煮、中成药销售等。

在“制”的环节,《药物化学》课程讲解常用药物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构效关系、作用特点及其应用;《中药制剂技术与设备》内容包括常用中药固体制剂、液体制剂、无菌制剂等的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质量及其解决方法,以及常用的制剂设备的原理、使用等;《药物分析检验技术》和《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主要学习药物质量标准、检测程序、真伪鉴别、常规检查、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等知识与技能;《药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主要学习微生物的鉴别、无菌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热原及内毒素检查、医药工业洁净室(区)空气洁净级别的检测等。

在“用”的环节,《药品经营企业管理》和《GSP实务》课程分别学习医药经营企业宏观管理架构与运作体系、药品经营企业运营全阶段的要求等。《医药商品储运管理》内容包括入库作业、储存与养护作业、盘点作业、拣选与补货作业、复核出库作业、运输配送作业。《药房经营与管理》《医药商品购销员实务》以药房日常业务过程为主线,内容包括建立药房、药品采购、药品收货验收、药品储存与养护、药品陈列、门店运营等。《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主要学习药师从事药学服务所需的实践性知识和技能,包括处方审核、提供用药咨询、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等。

在“养”的环节,《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主要学习各种因素对人体主要器官、系统功能活动的影响,人体各系统主要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以及健康宣教等。

3、科普基地每年实际开放200多天,除正常工作日外,节假日和寒暑假如有预约参观的需求,也都会进行开放;

4、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普活动累计47次,进行科普宣传报道共计25次;

5、线上和线下接待参观和学习超过3万多人次,其中线上参观访问累计23360人次,线下参观累计10097人次。

四、运行体系及科普队伍建设方面:

1、在原有《中药博物馆开放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新制定《中药博物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中药博物馆展品与设备管理制度》《中药博物馆工作人员管理及培训管理制度》《中药博物馆文创产品及出版物管理制度》《中药博物馆网站管理制度》共计5项新制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科普管理制度;

2、加强科普队伍建设,专职科普人数增加6人,兼职科普人数增加5人;

3、为切实提高科普团队成员的科普教育能力,每学期开展2次培训,建设期内共开展了8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