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学科—中国白酒酿造的发展及现代传承科普动漫创作-第四章 现代白酒工艺

发布时间:2020-09-26 20:28:53 来源:

年度
成果类型 影视作品

我国人工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7000年的历史。中国白酒与白兰地、威士忌、俄得克、兰姆酒、金酒并列为世界六大蒸馏酒,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微生物制曲酿酒的国家,也是最早利用蒸馏技术制造蒸馏酒的国家,比西方的威士忌、白兰地早1000年左右。就去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的伟大贡献,被称之为除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

在中国,酒被赋予非常多的精神内涵和想象空间,是如此空灵和令人陶醉。酒飘逸灵动的气息与姿态催生了中国文化浪漫的性情与色彩。尽管白酒历史悠久,每年约有高达2000亿元的产值,但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对它的历史、分类、如何从粮食变成酒的这个过程以及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在找寻相关的科普书籍及资料时也未获得相关的作品。在当今科普重视程度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做为一名专业科技工作者有责任与义务向社会普及白酒酿造的文化、技术、原理与工艺,把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及贡献展现给国人。

动漫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章,白酒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仪狄始作酒说、杜康酒说、猿猴造酒说,对白酒的起源进行了追溯。

第二章,历代名酒。 对从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两宋、元代、明代、清代历代的名酒进行了归类,以清晰的向人们揭示名酒产生的年代。

第三章,古代白酒酿造。对传统白酒的酿造工艺:原料粉碎、配料、蒸煮糊化、冷却、拌醅、发酵、蒸酒进行了剖析,以期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到当时的工艺情况,展现了我国古代酿酒的科技水平。

第四章,现代白酒工艺。对现代白酒的酿造技术进行了梳理,让公众了解当前我国白酒酿造的方式与方法。


穿越千年的清香——中国白酒酿造的发展及现代传承

第一章

01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且是一种文化象征。

02关于白酒的起源又由何而来呢?

02-1仪狄始作酒说

03《吕氏春秋》中云仪狄作酒。《战国策•魏策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04夏朝统治者禹的妻子,令仪狄监制酿酒。仪狄认真加工,酿造美酒并奉献给禹品尝。禹喝了酒之后,觉得味道很美,但却说后世必会有君王饮酒而亡国。此事之后,疏远了仪狄,而不再喝酒。

04-1杜康酒说

05关于杜康造酒的说法,古籍中写到:“其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

06这段话是说杜康把没有吃完的剩饭,放在桑树的树洞里,剩饭在洞中发酵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由此获得了灵感造出了酒。

06-1猿猴造酒说

07猿猴造酒说出现得最晚,在唐人李肇(zhào)所撰写的《国史补》中记载了居于深山中猿猴嗜酒,于是人们就在他们出没的地方,放了几缸美酒。猿猴闻到酒味后,就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被人捉住。

08明代《紫桃轩杂缀(zhuì)》中记载:“黄山多猿猱(náo),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娄(lóu)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猱(náo)伺得人,必嬲(niǎo)死之。”

09不同的记载证明了猿猴确实会造酒,但它们与人酿的酒是有本质的区别,它们最多是天然发酵所形成带有酒味的饮料而已。

10北宋文人窦苹在《酒谱》中有这样一句话:“予谓智者作之,天下后世循之而莫能废。”这句话的意思是:酒不是一个人创造的,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经年累月的劳动中,逐渐探索和积累,同时不断改进,一代一代相袭下去,流传至今。

11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蔚为大观,它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世界酒文化的长河里,显现着自己独特的芬芳。


第二章

    11-1夏商周时期

12在夏朝时期,农业已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13夏桀能够凿出酒池,堆槽为丘。这说明在夏朝末期酿酒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夏朝灭亡后,商朝建立,考古中发现有大量的青铜酒器,证实了商代社会的饮酒风气。

    14周代,酒的分类在《周礼•天官》中有记载:“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lǐ)齐,三曰盎(àng)齐,四曰醍(tǐ)齐,五曰沈齐。辩三酒之物,一曰酒事,二曰昔酒,三曰清酒。”

15“五齐”是酿造出来的不同规格的酒,其中“泛齐”是含量有酒滓,味道很淡的酒。“醴(lǐ)齐”是一种酒汁和酒滓(zǐ)相混合,而且带有甜味的酒。“盎齐”是白色的浊酒,“醍(tǐ)齐”是黄色的酒,“沈齐”是去掉酒滓(zǐ)的清酒。

16“事酒”是专用来祭祀的酒,临时酿造的,酿造期较短,而且不需经过贮藏。“昔酒”则是经过贮藏的酒,它是用来招待贵宾的。“清酒”是档次较高的酒,它是经过长期贮存后,再经过过滤和澄清等步骤制成的。

16-1春秋战国时期

17至春秋战国时期,除秦自商鞅变法对酒采取“禁御”和重征的限制政策外,东方六国君主都不再禁酒了,对酒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一般都采取放任政策。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工商业的发展、酒的酿制和销售、酒具的制作,都非常活跃,整个酒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7-1汉代

18西汉前期实行了禁酒政策,与当时已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和时有的水旱灾害的实际情况相连。汉武帝天汉三年“初榷(què)酒酤”,实行官府对酒的专酿与专卖,给西汉王朝带来了巨额财政收入。

19酒的原料品种和名酒产地增多。百末旨酒,《汉书•礼乐志》记载:“百末,百草华之末也。旨,美也。”以百草华末杂酒,故香且美也。华即花,可见这种酒是以杂采百花之末而精心酿成的。

20金浆酒:汉代用甘蔗汁酿成的美酒,西汉枚乘《柳赋》记载:“于是罇(zūn)盈缥(piāo)玉之酒,爵献金浆之醪(láo)。”

21椒酒:也就是用花椒籽做的酒。《四民用令》记载:“正月之朔,是谓正式。子妇曾孙,曾上椒酒于家长。”

22由此可见汉代酒业的鼎盛与繁荣。

22-1魏晋南北朝

2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一方面群雄割据,战乱不已,除西晋的短暂统一外,基本上处于分裂局面。另一方面民族之间的融合、宗教思想的碰撞,对酒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24酿酒技术进一步得到改进。北魏贾思勰(xié)在《齐民要术》就介绍了40余种宫廷御酒,其中梁米酒是高梁加曲以三酘(dòu)法酿成的浓香型酒。据《齐民要术》介绍,酿这种酒虽“凡梁米皆得用”,但以“赤粱白梁佳”。季节的选择也决定了酿出酒的好坏,桑落酒因桑拿叶凋落时酿熟而得名,给人们季节上的联想和美的感受。

25药酒在南北朝也进一步发展。屠苏酒是汉代以后兴起的一个元旦节日酒。用药物浸渍而成,有医疗保健的作用。竹叶青是晋时广西东南苍梧县所产之名酒,酒液金黄微绿,酒味绵甜微苦,既有药材香味,又不失汾(fén)酒的独特风格。 

25-1唐代

26唐代酒与文艺联系甚密,此现象使唐代成为中国酒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时代。唐代前期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对酒实行了免税和自由经营的开放政策,都为酒文化提供了发展的良好时机。

27自两税法推行后,酒户得以专心酿造名酒,促进了酿酒术的不断发展。《国史补》中有记载:“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北之乾和葡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xún)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蛤蟆陵之郎官清、阿婆清。”等等。

27-1两宋

28宋代是我国又一次全国统一的时期,两宋共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对酒的政策基本上是实行形制完备,办法细密的专卖制度,榷(què)曲、官卖、民酿课税三种基本形式并行,是我国酒政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29大诗人苏轼在《酒经》中有提到酿酒的过程,包括制曲、用料、用曲、投料、原料出酒率、酿造时间等内容。

29-1元代

30元代尚饮的风气,推动了酒业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名酒佳酿和酒类品种要比前代丰富。从发酵酒到蒸馏酒的发展,是元代文化的特点。元代少数民族与汉民族酒的交流与融合,使得民族之间酒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粮食制作的烧酒、葡萄酒、黄酒、马奶酒、果酒、小黄米酒、阿剌(lá)吉酒、速儿麻酒以及各种配制酒。

30-1明代

31明代时期的酒类品种明显多于前几代,主要有常饮和入药两个系列,其中的酒品名称大同小异,比较著名的有七种,分别是:东阳酒、处州金盆露、江西麻姑酒、金陵瓶酒、山东秋露白、淮安绿豆酒、苏州小瓶。另据高濂(lián)的《遵生八笺(jiān)》、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中,有记载的酒类就有近百种。

31-1清代

    32清代酒的品类空间齐备。经过一个时期的战乱,社会政治逐步趋于稳定,经济出现繁荣发展的势头。传统的酿酒术继续发展,蒸馏白酒品种更加丰富,清末出现了啤酒。酒类中还出现了青稞酒和其他果酒。露酒和金酒、雪梨烧酒、错认水、花香酒等浸制酒都是清朝时期的特色酒。


第三章

    33传统白酒的酿造工艺都有哪些步骤呢?

    33-1原料粉碎

34原料粉碎的目的在于便于蒸煮,使淀粉充分被利用。用石磨把高粱粉碎成四六瓣,成梅花状。根据原料特性,粉碎的细度要求也不同,薯干、玉米等原料,通过20孔筛者占60%以上。

    34-1配料

35将新料、酒糟、辅料及水配合在一起,为糖化和发酵打基础。配料要根据甑(zèng)桶、窖子的大小、原料的淀粉量、气温、生产工艺及发酵时间等具体情况而定,配料得当与否的具体表现,要看入池的淀粉浓度、醅(pēi)料的酸度和疏松程度是否适当,一般以淀粉浓度14~16%、酸度0.6~0.8、润料水分48~50%为宜。

    35-1蒸煮糊化

36利用蒸煮使淀粉糊化。有利于淀粉酶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杀死杂菌。蒸煮的温度和时间视原料种类、破碎程度等而定。一般常压蒸料20到30分钟。蒸煮的要求为外观蒸透,熟而不粘,内无生心即可。将原料和发酵后的香醅(pēi)混合,蒸酒和蒸料同时进行,称为"混蒸混烧",前期以蒸酒为主,甑(zèng)内温度要求85~90℃,蒸酒后,应保持一段糊化时间。若蒸酒与蒸料分开进行,称之为"清蒸清烧"。

36-1冷却

37蒸熟的原料,用扬渣或晾渣的方法,使料迅速冷却,使之达到微生物适宜生长的温度,若气温在5~10℃时,品温应降至30~32℃,若气温在10~15℃时,品温应降至25~28℃,夏季要降至品温不再下降为止。扬渣或晾渣同时还可起到挥发杂味、吸收氧气等作用。

    37-1拌醅

38固态发酵麸(fū)曲白酒,是采用边糖化边发酵的双边发酵工艺,扬渣之后,同时加入曲子和酒母。酒曲的用量视其糖化力的高低而定,一般为酿酒主料的8~10%,酒母用量一般为总投料量的4~6%(即取4~6%的主料作培养酒母用)。为了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在拌醅(pēi)时应加水(工厂称加浆),控制入池时醅(pēi)的水分含量为58~62%。

    38-1发酵

    39入窖时醅(pēi)料品温应在18~20℃(夏季不超过26℃),入窖的醅料既不能压的紧,也不能过松,一般掌握在每立方米容积内装醅(pēi)料630~640公斤左右为宜。装好后,在醅(pēi)料上盖上一层糠,用窖泥密封,再加上一层糠。

  40发酵过程主要是掌握品温,并随时分析醅料水分、酸度、酒量、淀粉残留量的变化。发酵时间的长短,根据各种因素来确定,有3天、4天、5天不等。一般当窖内品温上升至36~37℃时,即可结束发酵。

    40-1蒸酒

41发酵成熟的醅(pēi)料称为香醅(pēi),它含有极复杂的成分。通过蒸酒把醅中的酒精、水、高级醇、酸类等有效成分蒸发为蒸汽,再经冷却即可得到白酒。蒸馏时应尽量把酒精、芳香物质、醇(chún)甜物质等提取出来,并利用掐头去尾的方法尽量除去杂质。


第四章

现代白酒生产工艺流程

白酒的原材料是小麦,将其浸泡、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搅拌,放在木盒子“踩曲”,并做成“曲块”,用谷草包起来进行培养。大曲在曲室内经过升温,保温培菌,再经过风干、贮藏而制成,需2至6个月的仓储,之后要将曲块“粉碎”、“凉渣”,进入下一步的发酵。发酵时要注意培菌、养窖、建窖,入窖后要用窖泥进行密封,出窖后需加配料高粱粉,经仓储需将其每一粒都粉碎成4至8瓣。为提高酒精含量,一般还要进行蒸馏提纯。蒸馏时需要用到原煤、锅炉,锅炉会产生大量的烟气跟固体废弃物。蒸汽被蒸馏出来后,酒蒸汽引至蒸馏器外面的冷却器冷却后被收集就可以得到白酒。与此同时还会产生废水、酒糟、酒醅,得到这些后继续返凉渣工序,经过蒸馏操作后,得到的基酒度数一般比较高,在特定环境中贮存一段时间使其自然老熟才能使酒体绵软适口、醇厚香浓。用不同轮次、等级的酒及各种调味酒进行勾兑会得出特别的味道。勾兑后的成品酒要经过理化、卫生指标检验,不及格品进行整改,合格的方可洗瓶,再经过滤、输送、灌装贴标,然后进行灯检。灯检是控制透明瓶装白酒内在质量是否合格,不合格就得返工,合格的白酒就可以进行包装,仓储起来,最后就可以出厂跟消费者见面了。


    第四章,现代白酒工艺。对现代白酒的酿造技术进行了梳理,让公众了解当前我国白酒酿造的方式与方法。